夜色湛然天欲雪,一伙远道来聚,共襄大事之众拥拥挤挤地进入藏宝之所。霎时间一顷寒光射来,直逼得一个个睁不开眼。定晴一看,只见青锋如林,鹿卢丛生,雷令相拥,蟠钢毗连,都是宝剑呀!这伙好汉连连惊呼不巳,恰如是孙猴子龙宫借宝进入重器之地。有的伸手抚剑,五指如电击般抖颤。有的拥抱入怀,双唇如情侣般蠕活。更有的拔剑出鞘,比试着立马月窟外,擐甲昆仑东的姿势。正此时,两位铸剑师在一旁正切磋断金秘籍,说得有来有去。其中一位是有真功夫的大师,一位是从山寨出来的。有诗如证曰:古剑诚难屈,精明有所从。云涛透百丈,水府跃成龙。
以上情景,是我当时头脑中的一阵子充满艺术性的幻觉。在松溪县湛卢研究院、湛卢宝剑厂的展厅,我拜访院长兼厂长范志华先生。范志华先生是真功夫,我只不过出入山寨。厅外三牌横匾:“湛卢宝剑”、“神剑湛卢”和“天下第一剑”。同行者们都倾倒在展厅满壁的宝剑之前。
万里舟车,十年书剑,是中国文化人的传统情结。所以,同行的一帮朋友见到刀剑的那种忘形,那种不是装出来的快意,让我突然往人类学的意义上去想了。“书剑”意识,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,这是数千年历程的积淀。宝剑,到如今还是积攒安全感、积攒着快感。它甚至成为人的想像的肢体的一部份。年轻人爱看爱玩的动漫中,拿枪扛火炮的也有,但远不如握一把宝剑的多,也不如挥舞宝剑的神气。神女爱上豪杰,带宝剑的要比扛枪的机会多十倍。这个思路,是今天传承发展铸剑技艺的一个理由,也是宝剑产品营销的一个未及开发的宣传点。宝剑的意义,不仅是过去时的,也是现在时的。宝剑的作用,不仅是攻防、护身、健身的,也是精神修炼、意识锻炼的。
关于剑的历史故事和工艺流程,我略知一二。所以,就拿金属成份、拿剑的开刃与HRA聊开来,把采访采成湛卢山论剑,请教范志华先生一番。在松溪,范志华先生把湛卢宝剑的铸造技术传承了,把湛卢宝剑的品牌做活了。
湛卢宝剑在松溪的历史,可谓源远流长,波澜壮阔。都道是欧冶子登上湛卢,风餐露宿,千磨百炼,锻石成金,化火为锋,铸出天下第一剑――湛卢剑。中华冶金与武器制造史上,绝对的、有名有姓的第一人。
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,铸剑者是一个名叫米梅的尼伯龙根族的侏儒,英雄齐格弗里德要求米梅铸出好剑,就牵着一只大熊来吓唬米梅,直吓到米梅把好剑铸造出来才作罢。作为西方文化重要源头的希腊神话中的这则故事,跟湛卢剑的传说进行比较,就能看出两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的差异。中国是有名有姓的、民间的工匠。西方是传说中的一个侏儒。中国对铸剑者本身的赞颂,远高于使用者的显赫;西方传说中的器物的制造者是被嘲笑的,伟大的是使用这把宝剑的枭雄。中国的铸剑成功的关键是发现大自然的宝藏,西方成功的关键是源于心理恐惧感。
湛卢,一个金字名称,一块金字招牌。在历史上,湛卢,代表着最高级别的武器,代表着最高级别的权力,代表着最高级别的情怀。湛卢,也让历代文人骚客们有了一个意指生动、能指丰富而深邃的艺术符号――
杜甫诗云:朝士兼戎服,君王按湛卢。旄头初俶扰,鹑首丽泥涂。
李白诗云:余亦不火食,游梁同在陈。空馀湛卢剑,赠尔托交亲。
苏轼诗云:湛卢谁复见,秋水光耿耿。铁花秀岩壁,杀气噤蛙黾。
还有很多诗云。这些诗云,是荣耀,也是责任,是往昔,也应该是将来。
我向范志华先生请教他传承湛卢工艺的秘籍,当然,这是不能靠言说的。我们就参观了范志华先生的铸剑工场。工场就在展厅的背后,一处并不特别大的空间。有道是,百炼成钢化为绕指柔,这些词语都形容了冶金、锻造行业的艰辛,也包含着冶金锻造行业相当高深的技术难度。铸剑工场里的设备并非特别高档的。最好的铸剑工艺,国内、国外都还是纯手工的操作。铸剑手工操作,用的还是耐火砖砌起来的不大的炉,烧的还是煤炭,垫的铁砧还是五千年前的样子,桶里淬火用的水当然是H2O,还有就是烟尘满地,炉灰满壁。
这个铸剑场所,我觉得可以成为一个旅游项目,成为参观者瞻仰学习的好场所。我们知道,很多传统工艺的简陋且不美观的现场,往往都是参观者喜欢去的地方,都是能让年轻人真切感受历史的场所。我看了湛卢宝剑的出生地,这个满脸尘灰烟火色的场所,真是觉得好亲切,真是觉得可以成为朋友们聚会的沙龙。
湛卢山,我们驱车在山下绕着主峰转了一段路。雪后银峰,一股寒气,无法登临,只能远眺。剑峰、试剑石、剑池、炼剑炉、欧冶洞这些特有诱惑力的地方,这回缘铿一面。特别是志书中早有记述的欧冶子铸剑炉,据记载至今炉冶遗迹尚存,真是让人非常向往――如果能有比较确切烧锻的旧迹,那就是天下第一宝了,那就是天下第一个冶金生产遗址了。
福州最古老的地名是冶城,据传是春秋时期在冶山就有冶铸业的存在。福州也有一处冶山,传说为欧冶子铸剑之所。欧冶池,就在屏山南侧。我曾经带一些外地朋友参观过。池面千余米,池水清洌。地方志中记载:“唐元和中僧惟干浚之,得铜刀、敛环数枚,犹有冶灶在竹林间。”看来这里也是个冶金生产遗址。原先有一块年代久远有石碑,后来此地围入一机关院内,石碑不知去向,但不至于被某妖怪吞入肚中而永无踪迹。
松溪-闽北-福州,应该联成一个剑文化圈。有历史根基的、有传承线索的、有大量文物积累的、还有文字记述佐证的文化圈。南平,古称“剑州”或“南剑州”,有“干将莫邪”在此“双剑化龙”传说。闽北这一带,连续有古老的宝剑出土,较早的出现在建阳县徐市、政和县铁山。2004年,浦城县管九村社公山商周古墓中出土一批宝剑,成为当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。2009年建瓯市小桥镇也发现了一支宝剑……这些考古发现,应该汇总起来,成为剑文化圈的立论基础。
欧冶子,在福州留下铸剑遗迹。有识之士冯顺志先生解释说,欧冶子当是寻找矿源,到过福建、浙江几个地方,最后在松溪驻足。这说法颇有道理。松溪有铁岭,铁岭之南有政和的铁山镇,很可能是出产铁矿的地方。这就涉及到一个值得厘整、阐释与传播的概念――那就是关于铁器的冶炼与制造。欧冶子南来北往,苦苦寻找的是不是铁矿?《吴越春秋﹒阖闾内传》中记载说:“干将者,吴人也,与欧冶子同师,俱能为剑……莫邪,干将之妻也。干将作剑,采五山之铁精,六合之精英,……而金铁之精,不消沦流,于是……干将妻乃断发剪爪,投于炉中。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装炭,金铁乃濡,遂以成剑。” 这事迹后来被传说成干将把妻子扔进炉中,鲁迅的《铸剑》也是这么写的。实际上,这段文字记述了早期工匠天才的发现――铁矿冶炼时,要投进炭元素以及其它金属成分,把生铁炼成钢,而且是合金钢。
这些古代著作中关于金属冶炼的道理,已经有人很专业地研究过了。铁剑在那个历史时期坚硬锋利的程度远超过铜剑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诸国之间的力量对比,改变了历史进程,这也是有人很专业地研究过了。还没有得到充分研究的是闽(福建)地域内铁器冶炼的历史,与这些铁器生产对闽文化的进步所发挥的作用。正像近年有人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,不是中原的文化入闽,使闽得到了大进步,而是先进的闽文化传入中原,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……
当我手持湛卢宝剑,把自己想像成“抚剑而雷音,猛气纵横浮”之时,我们当然知道,湛卢宝剑在松溪重光,将有无限的前景。历史意义、文化意义与科技意义一的阐释,都将是非常重要的前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