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往今来,盛赞湛卢剑的诗文不少,唐代诗人杜甫的《将适江陵漂泊有诗》:“朝士兼戎服,君王按湛卢”;宋代苏轼则有:“湛卢谁复见,秋水光耿耿”。被列为中国古代五大名剑之首、号称为“天下第一剑”的湛卢剑,以悠久的历史,精湛的铸造技艺,跻身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华瑰宝。
春秋时期,诸侯争霸,战乱不断。地处东南地区的吴越诸国,水网纵横,林草密布,不利车战,被称为“百兵之师”的剑成为短兵相接的主要武器。据《越绝书》记载,公元前496年, 越王允常恳求天下第一铸剑大师欧冶子为自己铸剑。欧冶子从闽侯出发,沿闽江溯流而上,在海拔1230米的湛卢山发现了铸剑所需的神铁(铁母)和圣水(冰冷的泉水),便辟地设炉,用了三年时间炼成千古神器,越王命名为“湛卢”。
关于湛卢宝剑的种种传说,在汉袁康的《越绝书》、东晋《拾遗记》以及明代冯梦龙的《东周列国志》等古籍均能看到。至于湛卢山峰脚下的试剑石,传说欧冶子炼成宝剑后,为测其性能,挥剑砍去,巨石轰然裂开,便成了今天湛卢山“试剑石”的模样。
“一剑挥落巨石分”只是个传说,但湛卢宝剑锋利无比,却是有史料可查。据《吴越春秋》和《越绝书》记载,欧冶子铸造了五把削铁如泥的稀世宝剑,剑名分别为湛卢、纯钧、胜邪、鱼肠、巨阙,湛卢就列在五剑之首。据《越绝书外传记宝剑》载:“欧冶子挟其精术,奉越王之命铸炼宝剑,经往湛卢山中于其麓之尤胜且绝者,设炉焉。取锡于赤谨之山,致铜于若耶之溪,雨师洒扫,雷公击劈,蛟龙捧炉,天帝装炭,盖三年于此而剑成。剑之成也,精光贯天,日月斗耀,星斗避怒,鬼神悲号,越王神之。”元代湛卢书院山长杨缨写道:“欧冶子挟其精术,径往湛卢山中,于其麓之尤胜且绝者,设炉焉。取锡于赤谨之山,致铜于若耶之溪,雨师洒扫,雷公击劈,蛟龙捧炉,天帝装炭,盖三年于此而剑成。剑之成也,精光贯天,日月斗耀,星斗避怒,鬼神悲号,越王神之。”而明代冯梦龙所著的《东周列国志》则有“乃五金之英,太阳之精,出之有神,服之则威”的记载。唐代大诗人杜甫的“朝士兼戎服,君王按湛卢”一诗中,“湛卢”即是锐利武器的代名词。
这把“出之有神,服之有威”的湛卢剑铸成后,被越王、吴王、楚王、秦王、岳飞等历代帝王将相拥有,视之为镇国之宝,终日佩带,被视为权威、瑞兆象征。据传到晋代为名将周处所得,后由其子孙转赠给抗金名将岳飞。岳飞风波亭遇害后,宝剑就失传了。
松溪县湛卢宝剑厂弘扬湛卢文化,传承祖师欧冶子铸剑技艺,经过代代薪火相传,铸造出了湛卢宝剑系列产品。湛卢剑铸造工艺独特,要经过煅、铲、磨、刻、淬、嵌等复杂工序,剑身冶炼金属配比要求极其苛刻,多层次反复热处理温度掌握难度大,剑套上装饰用手工镂空打纹技术性强,剑面上反复打磨要求高;宝剑主要特征为刚柔相济,刚时可砍穿21片古铜钱和砍断8厘米钢筋,柔时剑可弯成135度和古朴典雅,永不生锈。2014年7月,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《流行无限》栏目记者在湛卢宝剑厂采访拍摄8天,现场拍摄了该厂欧冶子铸剑技艺传承人、铸剑大师范志华手持湛卢剑连续刺穿装满20升水的铁桶,挥剑砍断8厘米钢筋的镜头。湛卢剑屡次在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大赛中获得“金奖”、“银奖”。 2009年湛卢宝剑商标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。2011年湛卢宝剑铸造技艺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。如今,湛卢剑被称之为“松溪三宝”, 作为工艺品和健身用具,广泛用于珍藏、健身、表演等,海内外客商纷纷订购,出口美国、加拿大、新加坡、荷兰、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。